2019年5月17日 星期五

為副不仁

台灣首映:2019年2月27日
滿分5星,我給4.5星。0.5星是我作為Bale粉私心硬要加的XD
2019年5月17日在電視上看。國際不再恐同日,台灣也剛好通過了同婚法,成為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國家啦。這樣的日子看這片覺得好棒。
下收心得跟論述筆記。


●蒙太奇剪接手法
「當心安靜的人,因為別人說話的時候他在看;別人行動時他計劃;別人休息時,他出擊。」-佚名。

儘管本片是人物傳記類型的紀錄片,但並非按照主人翁的成長來述說故事。更接近是一段、一段的故事片段,像拼圖一般。或為劇情強調的主旨使用表現蒙太奇的手法,把不同時間點的事件接連拼出來型塑錢尼的性格;或為事件的發展時序,富有邏輯性地依序以敘事蒙太奇手法來引導觀眾。

包含開頭,一事無成還酒駕的錢尼VS坐鎮指揮應對911攻擊的副總統錢尼,時代不同主角的年齡心氣也都不同,可這些都是拼湊成「迪克・錢尼」這整個人的一片片拼圖。舉例來說,當錢尼順利前進國會,影片以按下反對票、社交寒暄、反對票、休閒生活、時興潮流文化⋯⋯一片片的拼圖雪花般接續飛來,以蒙太奇式的手法交織在觀眾眼前,然後以心臟病,一聲詭異的唱片打滑音,倒坐地上,落幕。
就連心臟病,導演都處理得如此詼諧,對,就是那顆「旁白心臟」。

●旁白心臟
劇情中始終有個聲音在充當旁白。但觀眾們一點也不知道這聲音是誰,就連這聲音的主人也幽默地開起自己的玩笑,謎一般的人物,但大概是跟錢尼有些淵源。親人?好友?敵人?還是?
誰能想到是錢尼所換得的心臟呢?
關於器官移植有一說,器官所有者的靈魂會附在被移植者的身上繼續活下去。如此,旁白口述的錢尼頓時可信了起來。誰能比他更了解錢尼?

●性別歧視的年代
談到對錢尼的了解,那就必須提到這位錢尼人生中最重要的女主角。
琳妮,錢尼那美貌又強勢且才華洋溢的妻子。
在她痛心疾首地將被退學後仍繼續喝酒打架的錢尼從監獄裡保出來,痛罵一頓時,她的眼淚其實是流給自己的。作為一個女子,她無法進常春藤院校,她無法參與政治,有太多太多她擅長的事其實都是她無法做的,只因為她是女人。或許很多人對性別平權無感,但關於性別的歧視與暴力就算在二十一世紀的現在也仍層出不窮。

琳妮母親一直以來承受的家暴,以及,那場「最後的家暴」——以跳湖自殺畫上句點——都讓琳妮心力交瘁。她不願自己成為母親一般只能流淚的女子,更不願意自己挑上一個像父親那樣總是酒後家暴的丈夫。在琳妮的母親過世後,了解妻子心思的錢尼,冷酷且殘忍地拒絕了岳父向自己家人伸出的依賴之手。「我不會再讓妳失望了。」這是錢尼對琳妮做出的,自己不會成為她那沒用父親的保證。

琳妮的才華和野心都讓她不甘成為像自己母親那樣的女人,她把自己的操盤功力及社交手腕透過丈夫的事業擴張到極致。她與錢尼互相依賴互相尊重,帶著對彼此的承諾與驕傲,在政治路上高歌猛進。

在錢尼競選國會議員卻病倒的期間,琳妮代替丈夫上台演講。鮮明的對比,餐館裡給錢尼的掌聲是那樣的稀落,而野台上給琳妮的掌聲卻是那樣的慷慨激昂。琳妮充滿著政治魅力,她懂得如何煽動群眾情緒,懂得人們真正想聽的是什麼樣的內容(美國內部幾大州是如此地保守,比起稅務高低,人們或許更加在意婦女穿不穿內衣。)
如果琳妮能生為男子,她必定會在美國政治史上留下濃厚的一筆墨。
可惜,可歎的性別歧視。

●柔軟的父母,女兒們的戰爭
然而兒女們終究是父母心頭最掙扎也最柔軟的那塊。
面對女兒瑪麗的坦白出櫃,母親琳妮眉頭輕蹙沉思,父親迪克則以愛抱住了自己的孩子。這很好,夫妻間一人黑臉一人白臉,給家人的愛很重要,但現實狀況的考量也同樣重要。政治路途上,所有競選對手都會攻擊一個家人是同性戀的狀況。而事態更在姐姐莉茲決定參選時發展得更加嚴重,姊妹倆因是否支持同婚這樣的議題從此鬧翻。事業跟家人之間,兩難呵!
不禁無比慶幸自己生在一個相對不容易被歧視的現在。我能理解這段歷史,但卻覺得無比心痛。人們總是能找出無數個「不同於平凡」的點來互相攻擊,而難以懂得互相欣賞彼此的歧異點。
終究這世界還是太缺乏愛與尊重了。
但值得慶幸的是,在我觀賞這部電影的那一天,同時也是台灣通過同婚專法的日子。
真是令人高興的巧合!
這世界仍是有在變好的,是吧?

●諷刺性的假結局
回到女兒出櫃這件事。
錢尼替女兒著想而退出政壇,一家人健康快樂地在鄉村生活下去,美好又和平的快樂結束⋯⋯嗯演員名單都出現了,真是個暖心的結局呀⋯⋯咦?
假的?
現實跟戲劇瞬間重疊了起來,無比諷刺。

●副總統,地下總統?
小布希邀請錢尼出任自己的副總統。
副總統的好處,在於他永遠不會是鎂光燈聚焦的那個人,他只是個擺設。越是光鮮亮麗且有話題性的總統,越能替製造出足夠的陰影隱去副總統的陰騭。
檯面上無用武之地,越能成就檯面下的全盤制霸。錢尼說,自己崇敬雷根總統,但就連雷根也都沒有真正地向美國展現出這個偉大國家的權力中心,也就是總統的實力。
言下之意即錢尼認為自己可以。
片名《為副不仁》的英文「Vice」除了表示「副的」,作名詞時也有「邪惡」的含意,玩了一把好雙關。

錢尼喜歡釣魚。
年輕、缺乏經驗和耐性、但卻有渾厚政治世家資本的小布希,在錢尼眼裡或許就是那條再肥美不過的大魚了。耐著性子、欲擒故縱、看準時機、看準時機、時機⋯⋯
一切都會自然地水到渠成。

●資訊戰
情報是一切的基礎。
從錢尼成為倫斯斐的助理的第一天,倫斯斐當場示範了掌握情報的重要性。作為一個有野心的政治家,身邊的人們必須清白如水才能安保自己走在快速平穩的路上。而究竟是白璧無瑕還是縫補過的劣質品,誰又在意這些細節了?
以情報為茅,手段為盾,冷酷為基石,看準時機,耍弄著迅捷輕巧的蝴蝶刀,野心家前進華府。

成為"someone"後的錢尼總是大量地閱讀所有的情報。無論是情報員們認為無用的零碎的未確認的,還是幕僚的報告,他全都花時間去接收這些資訊。在他成為副總統後,他與幕僚們──包括安插在總統身邊的那些人們──對於情報的重視度更是高漲,總統可知的所有情報與訊息,幕僚們全都會備份下來告知錢尼,甚至,比小布希都要更早知道。

媒體在情報戰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美國最巨大的媒體集團福斯新聞的右派保守立場讓他們和共和黨員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他們攜手合作處理情報,自己接收了再經過過濾和篩檢,煽動民眾來支持自己的意圖。
那個時代的情報戰便已如此的繁複,更別提網路爆炸的現在......
現代的戰爭從來都不是以熱兵器為主。別傻了,夢想著虛假和平的人們,世界大戰早已開打。

●危機就是轉機:911
心臟先生說,錢尼是在那些彷徨無措的人們裡唯一一個感受到了轉機的人。
賓拉登、阿富汗、以及一直以來縈繞在美國人心裡夢魘般的伊拉克,九一一事件讓長期以來美國與中東世界的對峙出現了一個宣洩口。誰不想一勞永逸把對方打死?於是操弄起國民的反中東意識,宣稱對方手中握有毀滅性武器,召集所有情緒以及兵力,發動戰爭。
但,這是現實。不是你痛快扔幾個炸彈、機關槍突突突就能功略完成的戰爭遊戲。
戰爭只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以血肉和纍纍白骨堆疊而成的「血球」滾遍了中東國家,而最後?
戰爭這種事,《美國狙擊手》告訴了大家,永遠也不會有贏家。

●兩黨惡鬥
民主黨的卡特上台,白宮的屋頂裝上了太陽能板;共和黨的雷根上台,白宮的屋頂卸下了太陽能板(甚至像垃圾一樣丟棄)政策反轉的結果,究竟是苦了誰?

●小房間政治
而那些個慘絕人寰的事,起源於一個沒有正式記錄、沒有外人知道內容的,小房間的對話。
柬埔寨轟炸,這是在尼克森總統任內;用酷刑拷問伊斯蘭信徒,這是錢尼在九一一事件後的私刑濫用。
「這樣的權力就存在於這個狹小醜陋的房間裡。」
核心幕僚們,咖啡,麵包,簡單的紙筆,如此簡單就決定了他人的命運。而本該保障人民的法律?噢,法律永遠是懂法律的人們用來爭權奪利的利刃,而非仁人俠客身上的披風。
柳約翰為美國總統所鋪好的絕對權力之備忘錄至今仍躺在白宮裡,只要總統需要,仍可啟用。絕對的權力,哎,多麼令人嚮往卻又恐懼的存在。

●結局
「我們相信什麼?」
倫斐斯聽了錢尼的這句提問,大笑不止。但這句卻是我認為的本片宗旨。
人們根據自己的原動力、環境、欲望及理想而行動,政治也是如此。根據自己的信仰而做出抉擇,謹慎而狡猾地,安靜地一步步邁向權力核心。
錢尼在政治道路上就如同奔跑在草原中狩獵羚羊的獅子,無法用善惡二分法來評斷這個人,在達到目的前所必須做出的犧牲,於他而言都是值得的。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犧牲都是與他無關的人。錢尼對此毫無悔意或歉意,他認為自己已善盡公僕的職務。
只能說,他是個政壇上太傳奇的,一個大人物。

而在個人傳記之外,本片更是呈現了影響2000年後世界局勢變化的根本起源,混亂的伊拉克戰爭、ISIS的崛起與擴張、中東的強人政權紛爭迭起,更甚至造成了歐洲的難民危機。恐怖攻擊頻起,或多或少都與錢尼任內的政策有關。然而,導演最後利用了個諷刺到極點的對話來告訴我們,世界今天會變成這樣,絕對不是錢尼一個人的責任。那些事不關己說著「我等不及想看『玩命關頭』了。」的你或我或他,政治冷感的人們,才是真正責無旁貸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